党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近年来,吉日嘎朗图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全面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建强党建阵地、发展特色产业,提升治理效能,培育乡土人才,坚持文化铸魂、推进生态发展,以高质量党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一、建强服务阵地 夯实党建基础
吉日嘎朗图镇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契机,把高质量党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2021年,麻迷图村由二类党组织晋位升级到一类党组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由15万元到34万元;2022年完成了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真正把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凝聚党心民心、服务党员群众的主阵地,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村“两委”班子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现有两委干部8名,其中45岁以下4人、大专以上3人、后备力量3名、致富带头人4人,逐渐推动基层党建工作走深走实。
二、发展特色产业 壮大集体经济
产业是农村牧区发展的根基,只有产业发展了,乡村才能繁荣兴盛,才能聚集人气,形成良性循环。格更召嘎查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为契机,依托巴音可汗万头肉牛养殖项目、盛世牧业3000头奶牛养殖项目、格更召嘎查冷藏冷冻保鲜库、民族特色奶食品加工项目等产业板块,创新发展思路,构建全产业链,推动产业振兴,不断推进农牧业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黄芥壕嘎查以“沙漠土壤化”项目为主,开展草牧场流转,盘活闲置资源;麻迷图村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大力发展山羊养殖项目,现养殖山羊270余只,其中基础母畜100只,改良绵羊30余只;碱柜村有效利用低产田、盐碱地和河滩地种植甘草面积达8000亩,年产值600万元,实现循环产业链发展。吉日嘎朗图镇将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培育形成“产业本身+产业应用+产业服务”的产业集群机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让集体经济提档升级。
三、提升治理效能 完善治理体系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吉日嘎朗图镇深入推进“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通过推行“党支部+网格”治理模式,让网格员与群众多联系、多沟通,切实把民生实事办理在网格、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群众需求解决在网格。网格员大力宣传教育、医疗、社保等政策服务,为了牢记教育振兴根本宗旨,落实义教阶段“五类”学生资助政策,发放义教“五类”学生春季教育补助25人次,雨露计划春季补助发放5人次,到位率100%,确保“人在网格行、事在网格办、一网全覆盖”。

(光永村网格员入户了解民情民意)
四、培育乡土人才 储备后备力量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通过深入摸排和个人自荐等方式,从选、育、管、用等环节入手,将45名农村牧区各行业优秀人才纳入嘎查村后备力量数据库;利用吉日嘎朗图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专业人才,依托“万名干部下基层、精准服务促发展”,选派5名副高级职称干部带领24名动物防疫员,组建技术服务队,开展春季防疫工作;借助全市乡土人才专题培训班组织1名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培训,真正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挖掘乡土人才,广泛开展农牧民素质提升行动,引导各类人才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吉日嘎朗图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开展春季动物防疫工作)

苏布日格村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永军参加全市嘎查村乡土人才专题培训班
五、坚持文化铸魂 培厚乡风文明沃土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在物质基础普遍改善的基础上,村民精神层面的更高诉求。吉日嘎朗图镇12个嘎查村全部建立了村民议事会和红白理事会,制定完善了可操作性、约束性的《村规民约》,通过“党建+新时代文明实践”2022年度评选40名先进个人、4个十星级文明户、2个文明家庭、5个文明嘎查村,更好地发挥农村家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借助“三下乡”、民生集市、吉日嘎朗图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千家万户,让乡风文明之风沁人心脾。
六、推进生态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用“生态宜居”替代“村容整洁”,是乡村建设理念的升华,更是一种质的提升。作为基层党组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社区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大力开展乡村治理标准化大宣传、大清扫、大整治、大评比、大劝导“六大行动”,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改厕计划2148个已全部完成,并在镇区建设4个水冲厕所,清除垃圾杂物等600余车,发放焚烧秸秆倡议书1万余份,让治理标准深入人心,使传统村落、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乡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吉日嘎朗图镇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农村道路清洁工作)
党建引领促发展,乡村振兴见实效。下一步,吉日嘎朗图镇继续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带路、乡村治理、人才培育、文化铸魂、生态发展等新路径,聚力以党建引领“大力度”赋能乡村振兴“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