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科技小院”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6年,我和师哥师姐们毕业来到这个地方,村子里的人不相信我们会种地,觉得白白净净的大学生来种地简直不可思议,都说是胡闹。我们屏蔽掉外界的质疑,用实际行动打破他们的认知。现在我们走在村子里,村民们都是乐呵呵地招呼我们回家坐坐,并请我们再去田间地头给指导。”来自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全域绿色发展三道桥奶牛科技小院的学生任红阳说道。
任红阳是中国农业大学一名在读研二学生。现在有越来越多像她这样优秀大学生不再执着追求“走出去”,而是“引回来”。引到需要他们的村落;引到沃土千里的田间地头;引到可以让他们的理想抱负洒满的地方。“最开始摸索了几种发展方式并不理想,经过反复地试验我们采用科学化的养殖技术与传统种植观念相结合,并对当地农民进行示范培训、农技推广,带动他们增收致富,真正实现创产增收。”任红阳自信地说。
任红阳所在的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层科技服务平台,致力于引导农民高效生产,探索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6月份,全国科技小院培训会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召开。通过学习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成功经验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也探索建立了本土科技小院。
↑杭锦旗向日葵科技小院揭牌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现代农牧业实践示范基地有一处科技小院就是向日葵科技小院。该小院依托杭锦旗河套向日葵产业园,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导,与杭锦旗农技推广中心、杭锦旗亿源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主要以向日葵种植为研究对象,重点研制向日葵重要病害防控以及科学施肥等。2022年,被列为中国科协、教育部、农业农村部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小院”。
杭锦旗农牧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郝永强说:“像这样的小院,杭锦旗已建成6个。我们通过“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拉近和农民的距离,第一时间发现种植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解决相关问题。实现生产、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更好地协同发展。”
目前,全国已建成1048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内蒙古自治区49个。预计到2023年底我区将打造70个科技小院。人才是滋养乡村沃野的“活源之水”,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活跃动力”。这样的“农民田间学校”,探索创建出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多的科研人才派驻到生产一线,为村子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科学素质提升。
农业问题是国家时时刻刻关心的问题。2023年5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其中提到,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民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
科技小院的学生们纷纷表示:“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应该深入田间地头,这样的“自找苦吃”让我们觉得生活有滋有味,更加激励了我们干事创业、在田间搞一番事业的决心。”
作为以科技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新探索,科技小院由专业院士团队提供科技支撑,教授们会专程来到田间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同时通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以及旗人民政府的“四级联创”+科技小院机制,健全建立科技小院的政策支撑,助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打造科技小院,是杭锦旗以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之一。下一步,杭锦旗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依托“科技小院”这个农业科技“桥头堡”,着重人才吸引回流工作,让他们下沉乡村一线,将实验室的数据转化为实际的发展成果,从“农业+人才”双向联动扩大农业发展规模,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富、产业强,实现乡村振兴。
目前全旗共建成由中国农技协命名的科技小院1家,围绕粮油、乳肉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盐碱地改良、育种基地、生物质能重点农牧业产业发展,按照“一院一团队”的建设模式,累计引进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等农牧业领域的6个专家团队、310人,在各地开展科技服务,有效打通了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杭锦旗委组织部 王淑娴供稿)